顯示具有 Charlie's Economic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harlie's Economic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完全契約」和「不完全合約」

契約對現代社會運作不可或缺。

契約是締約雙方就某些事項,例如聘任、婚姻、買賣等而協定並願意遵守雙方所簽訂的契約條款。在經濟學,契約的重要性可見於「廠商與生產」(Firms and Production)的課題。簡單而言,由於商業社會必然進行各種大大小小的交易,制定契約可界定廠商和各生產單位(如勞工)的回報和權限。



「完全契約」

完全契約是以完全競爭市場(Perfect Market)的假設條件為前提。

完全契約是指締約雙方都能完全預見契約期內可能發生的重要事件,如執行契約時出現爭議,可以委託有權威性第三方,例如法庭,就契約上的演繹和現行法例,作出強制性的裁定。

完全契約有幾個特定條件,包括「零交易成本」、「完全市場資訊」、「不損害界外(External)任何利益」。大家有讀過經濟學都會知道,這些條件其實不切實際,尤其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沒有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但正如需求彈性一課中,我們也要學習完全彈性需求(Perfect Elastic Demand)和完全無彈性需求(Perfect Inelastic Demand),原因是在學術層面,我們必須先訂下一個極致的標準,作為討論框架,以衍生並應用到各種現實經濟例子之上。

「不完全契約」

不完全契約(Incomplete Contract)是指締約雙方不能完全預見契約履行期內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從而無法達成內容完備、設計周詳的契約條款。

不完全契約修補了完全契約的不足。正因為人的理性有限,而且交易成本必然存在,契約制定時無法預視所有情況,導致幾乎一定會出現遺留和分歧,而待事件發生之後交易主體的討價還價和調解成本不能避免,也造就機會主義(Opportunism)的生態,例如勞工因為廠商無法百分百監管而偷懶(Shirking)、以件工計(Piece Rate)作為報酬的產品質量會下建(Poor Quality of Output)等,相信DSE考生必定耳熟能詳。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查理經濟學】今年Paper 1個別題目可以好大爭議

DSE終於落幕,依家先叫做得閒少少,寫返Blog。
 
金門大橋好靚,辛苦完一年,係時候去下旅行。
 
2016年DSE吹「淺風」,ECON亦唔算難,但係有D題目絕對有得爭議,甚至可以廢除。Paper1已經無再出現新題型,反觀Paper2就出手低,畀好少分答好多野。而我相信2016年之後,ECON個範圍已經大定,要出現嘅題型都已經出現過,呢五年嘅PASTPAPER可以成為日後楷模。
 
先講下今年Paper 1...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tns about economic goods is correct?
A. Economic goods may not be scarce.
B. People compete for economic good.
C. People perfer economic goods to free goods.
D. People compete for both economic goods and free goods.
考Economic Goods已經考到悶,但考生嘅創新思維,往往成為考評局嘅出題靈感。上年鬧完你地班契弟亂寫解釋,今年就用multiple choice考返你地。
 
答案係B。
 
根據定義,Economic Good is the good where more of it is prefereed to less of it./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it is greater than the quantity supplied at zero price. 貴為經濟物品,一定係稀少性,所以must be scarce。A錯。
 
D之所以錯,係因為Free Good不會帶來競爭(Competition)。因為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free good is smaller than the quantity supplied at zero price. The amont available is sufficient to statisfy all human wants. 經典例子「空氣」,正常情況下人類唔需要為左呼吸而競爭,或者付出代價而獲得「空氣」。
 
B同C呢?呢2個答案可以話叮噹馬頭嘅。但係B係定義,C有地方值得商榷。C話People perfer economic goods to free goods.事實上,Economic Good同Free Good我地都prefer,我愛Economic Good,也愛Free Good,不過Free Good泛濫,完成無稀少性,所以我地唔需要付出代價去獲得佢。但係Economic Good就唔同,正因為稀少性嘅存在,所以人類先要透過競爭去爭奪資源,亦即係B的陳述。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Goods, Goods, Goods

某人問我:「又free goods,又public goods,其實Goods(商品)有幾多種嫁?Please。」

作為一個負責任ECON Blogger,我一定會招呼粉絲嘅提問。

DSE ECON課程提及Goods(商品)的確好多,但主要考核就有3大類別。

第一種:Economic Goods vs Free Goods

以稀少性為界限,可以將Goods分為Economics Goods同Free Goods。考評局Marking Scheme就曾經咁寫:
  • A good is regarded as economics goods as more of it is preferred (to less of it).
  • A good is regarded as free goods as only some of it is preferred (to none of it).

  • Economic goods is defined when the quantity demanded is greater than the quantity supplied at zero price.
  • Free goods is defined when the quantity demanded is smaller than the quantity supplied at zero price.
有時候我地仲可以話Economic Goods有Scarcity,Free Goods無。
當然仲有好多種論述,我好忙所以廢事寫咁多。另外,有讀過AL或者參考課外書,就會學到Bads(負值品)呢樣野,Bads are something that none of it is preferred. No one wants it.

第二種:Consumer Goods vs Producer Goods

以用途分類,Consumer Goods are goods which are for direct consumption/ satisfying wants. Producer Goods (又稱Capital Goods) are goods for further production.

Goods可以同時serve as Consumer Goods 同埋 Producer Goods。一個風筒可以當Consumer Goods自己吹頭,又可以喺salon當Producer Goods洗剪吹做生意。

第三種:Private Goods vs Public Goods

CE未見過,喺DSE隆重登場嘅分類方法。要參考大會指定答法,必然睇AL點寫。好多教科書都用rival in consumption同excludable嚟定義,但係始終你地得一次機會入大學,我就選擇答最保守嘅答案。
煙花是Public Good,因為可以同時Entertain好多人


參考下AL 2009年題目
AL 2009What is a public good? Give two real world examples of public goods that are produced privately, and explain why these private producers survive in the market. (8 marks)What is a public good?
Ø   A public good is a good subject to concurrent usages.
Ø   The consumption of a public good by one person will not diminish its availability to others.
Ø   It is the good when one individual uses, it will not impose any restriction on other individuals using the same good at the same time.
Ø   It is the good once it has been produced, the marginal cost of serving an extra user is zero.
Ø   The value of a public good to society is the combined value of all users who consume it; or the market demand curve for a public good is the vertical summation of individuals’ demand or MUV curves.
Why public goods successfully produced in the private market?Ø   It is because the transaction cost of excluding free-riders is not as high as economists traditionally thought of.

Give two real world examples of public goods that are produced privately.Ø   TV; radio
Ø   Music of Mozart/composers
Ø   Firework display of Disneyland (privately-produced)
Ø   Service of lighthouse (privately-produced)

Explain why these private producers survive in the market.Ø   TV; radio
n   Cable TV requires payment
n   Free TV like TVB and ATV offer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Ø   Music
n   Music composed by musician is printed in CDs and sold to the public
n   Musicians who are alive can collect fee from copyright
世界上仲有好多有關Goods嘅分類,例如Merit Goods vs Demerit Goods, Exported Goods vs Imported Goods, Club Goods vs Common Resources. 有時間再寫下,希望幫到你 :)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幸福午睡

在午餐和晚餐中間,你會覺得頭昏腦脹,思路緩慢,好像也不太能集中精神。這時候你也許開始找咖啡或茶葉,也許在懊悔午餐吃錯了。



小睡片刻,或許是你可以考慮的。

正常的生理反應 


不是嬰兒、老年人或病人才需要午睡,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在經過半天的活動之後,有一股力量會驅策我們休息一下。早在遠古時代,祖先為了躲避午後的暑熱,會小憩片刻以保持體力。
睡眠專家狄曼特、布勞頓和丁吉共同發現,人類的身體傾向兩段式睡眠,一次在晚上,中心體溫和清醒程度會同時下降;另一次發生在下午,但程度較輕微。
不管晚上睡眠是否足夠,一天之中會想小睡片刻,是人類正常的生物需要。如果前一晚睡眠不足,那麼睏意恐怕會濃到無法抵抗。
以前人們會自然的在午後假寐打盹,某些拉丁美洲國家和歐洲國家到現在仍然保有此習慣,商家會在午後關門,以便小睡片刻。據估計,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這種午睡的文化(Siestacultures),他們會在下午暫停工作,回家充電。
但是當社會愈來愈工業化時,午睡卻愈來愈不能被人接受,有些人甚至批評睡午覺是「農業社會的人才做的事」。「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讓人不敢在午後打個小盹,以滿足生理的基本需要。承認自己有倦意,似乎在告訴別人「我精力不夠旺盛」,反而用咖啡、可樂不同的刺激品來提神醒腦。
其實,午後小睡片刻,比喝咖啡、可樂有效且健康。研究顯示,居住在熱帶和地中海地區的人,比居住在北美或北歐的人,較不易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原因之一可能是前者有午睡的習慣,因為午睡能幫助人放鬆心情、減輕壓力。

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 的 Resident

HKDSE Economics 第六個單元名叫"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主要內容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本地生產總值)以及Gross National 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雖然內容很淺白,但歷年來這些題目的命中率相當不穩定,間中會出現新低。2013年曾經出現一題只有22%,命中率破天荒低於25%,比「撞答案」的機會率更加低得可憐。

GDP和GNP的關係如下:
GNP = GDP +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 - Factor Income Paid Abroad
首先同學要知道的是,假如一個經濟體系的所有國民都在本地生產,同時不容許別國國民在本地生產,則
GNP = GDP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 指 本國國民在外的收入,Factor Income Paid Abroad 指 外國國民在本地的收入。若要計算國民的生產總值GNP,則必須從本地的生產總值中,加入國民在外所賺得的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同時減去非本國國民在本地生產所得的Factor Income Paid Abroad。等式可簡寫為
GNP = GDP + 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
值得留意的是,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 的別稱是Net External Factor Income Flow。

2013年Paper 1有一題問: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ems is NOT includ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Hong Kong's 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 for the current year?
A. the income received by a Japanese teacher who worked in a language school in Hong Kong for one year
B. rental income earned from real estate holdings in Canada owned by a Hong Kong resident
C. salary received by an Indian consultant who worked for the Hong Kong Airport Authority for three months
D. dividends earned from shares in Hong Kong held by a US resident

答案是A。
D是美國國民在香港賺得的股息,股息是收入的一種。所以D屬於Factor Income Paid Abroad。
C是印度國民在香港賺得的收入,C屬於Factor Income Paid Abroad。
B是香港國民在加拿大賺得的租金收入,B是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

很多人不明白A不屬於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因為對GNP的Resident身份不理解。GNP不計算Resident Producing Unit(常住生產單位),而是國民(Resident)。Resident在經濟學的條件很簡單,某人在該經濟體系住滿12個月,或有意居住12個月,即被視為國民。這與其民族、膚色、血統無關。

A說日本老師在香港工作一年,直接被視為香港國民。雖然他是日本人,但已經成為Resident,直接是GNP的一部分。當然,他也是Resident Producing Unit,因為他的Centre of Interest是香港。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誰是大師?

我份人有時候好難一心多用。

有一日我上某名校一班F.4仔ECON,有個同學問緊我ECON題目,後面有位朱同學等左好耐,決定打尖叫「阿Sir、阿Sir」咁問我幾樣野。但係我背著佢,唔為意。

於是佢大庭廣眾叫:「大師,大師救我呀,大師!!」我以為佢叫邊個,轉身望住佢。點知佢話:「哦,原來要叫你『大師』先至得嘅。」

自此,本座又多左一個綽號 ─ 大師。

DSE ECON 攞4嘅人,衰咩攞唔到5?

\
大大話話都教咗將近5年,咩學生都見識過。攞5或以上嘅人當然有,但主要成員都係攞4。


到底攞4嘅人,衰咩攞唔到5?

攞4嘅人,意味基本功其實唔差,每年cut off 若70%左右。但係攞5點都要有80%先算穩陣。咁成敗關鍵喺邊度呢?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Fresh Grad 身價萬三,慘過貨車司機

jobsDB最新發表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應屆畢業生,每月平均薪酬為13,413元。順帶一提,貨車司機月薪萬六,建造業初級技工月薪兩萬至三萬。

一般評論薪酬高低,指定動作都是拉長條Timeline看一次。Charlie's Economics 為了提醒善忘的大眾,不妨回帶,看看20年以來的畢竟收入走勢。


又睇2009至2014年數字。



而每當上經濟堂,教授工資 (Wage) 的時候,必定會將物價 (Price Level) 同步比對,原因十分明確:當考慮一個人的收入增益時,表面上的數字只能反應名義上的價值,英文為 Nominal Value,但當一個正常人消費購物時,必須考慮「購買力」 (Purchasing Power)。因為即使工資收入上升,但物價升得比工資多,久而久之購買得到的商品或服務就越少。

舉個實例,假設去年你的收入為$20,000,你的日常消費開支為$20,000,亦即賺幾多用幾多的「月光族」。當年的收入升至$21,000,但因通脹而令你的開支增至$22,000,你的收入升得比物價慢,你將要削減你的生活開支,食少幾餐,從而遷就你萎縮的購買力。

畢業生月入20年內沒有增值,但物價水平每年升4%,以複利計算,物價過去20年就升了2.19倍。大學生平時買一個飯盒都感受到購買力越來越低,因為實際收入 (Real Income) 從來沒有高過。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競爭法》簡介

2015年12月14日,《競爭法》正式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對於修讀DSE ECON的你,一定對 "Competi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有一定認識。《競爭法》雖然不為課程內容,但當中的概念不可不知。


何謂競爭 (Competition)?

在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企業之間相互競爭,以最佳的價格 (Optimal Price) 提供最多元化的商品。在具有競爭的市場 (Competitive Market),每個人均能享有更佳的價格、更優質的產品,與更多樣的選擇。

競爭亦推動經濟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 及鼓勵創新,促使企業提供價格相宜的佳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競爭條例》的誕生

《競爭條例》旨在透過禁止反競爭的行為來促進競爭。

在香港引入跨界別的競爭規管機制,是我們維護公平競爭這個共同信念的重要一步。《競爭條例》(《條例》)為了確保公平競爭,訂明某些損害競爭的營商手法屬違法行為。

《條例》禁止三種類別的反競爭行為,在「第一行為守則」、「第二行為守則」及「合併守則」(統稱“競爭守則”)中分別予以描述。

反競爭 (Anti-Competition)

反競爭的意思是個別企業之間透過聯合行動,企圖減低市場上的競爭,從而獲得更大經濟利潤,但如此同時,必然削弱消費者的得益。最典型的「反競爭」行為包括:瓜分市場、圍標、合謀定價、限制產量、交換資料、操控轉售價格、市場權勢、掠奪性定價、搭售、聯合投標。

「第一行為守則」

「第一行為守則」禁止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否競爭對手)就關鍵的競爭元素(例如價格、產量、產品質素、產品種類及創新)進行串通的行為和做法。

《條例》第6(1)條列明的「第一行為守則」體現了該等主張:

“如某協議、經協調做法或業務實體組織的決定的目的或效果,是妨礙、限制或扭曲在香港的競爭,則任何業務實體(a)不得訂立或執行該協議;(b)不得從事該經協調做法;或(c)不得作為該組織的成員,作出或執行該決定。”

可能違反「第一行為守則」的行為舉例如下:

  • 合謀行爲 (即是與你的競爭對手協議合謀定價,瓜分市場,圍標及限制產量)。
  • 交換資料
  • 行業協會及工業團體活動
  • 聯營
  • 縱向價格限制
  • 獨家分銷及獨家顧客編配

「第二行為守則」

根據《條例》,擁有相當程度市場權勢的企業亦不得濫用有關權勢損害競爭。

「第二行為守則」所針對的,是擁有相當程度市場權勢的企業濫用該權勢來保護或提升其權勢及利潤。競爭法關注的並非單純擁有相當程度市場權勢的企業,而是擁有相當市場權勢的企業有否濫用該權勢。當具相當程度市場權勢的企業從事某些行為(見下文提供的例子)時,這些行為可能產生將競爭對手排除在市場以外之目的或效果,從而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此原則體現在《條例》第21條,亦即「第二行為守則」:

“(1)在市場中具有相當程度的市場權勢的業務實體,不得藉從事目的或效果是妨礙、限制或扭曲在香港的競爭的行為,而濫用該權勢。

(2)為施行第(1)款,符合以下說明的行為,尤其可構成上述濫用—
(a)該行為包含對競爭對手的攻擊性表現;或
(b)該行為包含以損害消費者的方式,限制生產、市場或技術發展。”
只有少數大型企業有可能具有相當程度的市場權勢;而中小型業務實體可能成為「第二行為守則」下濫用市場權勢行為的受害者。

可能違反「第二行為守則」的行為舉例如下:

  • 掠奪性定價
  • 反競爭捆綁銷售及搭售
  • 利潤擠壓
  • 拒絕交易
  • 獨家交易

「合併守則」

《條例》禁止具有或相當可能具有大幅減弱在香港的競爭的效果之合併。目前,「合併守則」僅適用於直接或間接持有根據《電訊條例》(第106章)批出的傳送者牌照的業務實體之間進行的合併。


資料來源:https://www.compcomm.hk/cindex.html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 之 International Trade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最初由智利、新加坡、紐西蘭、汶萊於2005年發起,其最重要的特點是互相取消關稅(Tariff)。由於最初參與方經濟體量較小,這一協定原本少人關注。2008年美國宣布加入,提出要創建一個高標準、更廣泛的地區合作協定,此後熱度漸高。澳洲、秘魯、越南、日本等國在此後幾年陸續加入。


TPP包含大量法律條款,包括投資、服務、電子商務、政府採購、知識產權、勞工、環境等30個章節,其中農產品市場准入、汽車業原產地規則、製藥業知識產權保護是此前多輪談判的主要焦點。經過激烈博弈,各方最終達成妥協,成功結束TPP談判。依據協定,相關國家間約1.8萬種商品的關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逐步減少或完全取消。

DSE ECON 小知識:自由貿易 (Free Trade)

無論在DSE/ A-Level/ IB的 Economics課程,國際貿易和金融(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都是必修課題。所謂自由貿易,就指經濟體系之間不以政府行政手段(Government Regulation),向貿易伙伴製造貿易壁壘(Trade Barrier)。雖然自由貿易可以令各個經濟體系更有效益地發揮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但一般經濟體系都設下某些貿易壁壘,排斥對手,以保護自身本土生產商和勞工權益,經濟學稱之為「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常見的措施包括關稅、配額(Quota)、衛生檢疫(Quarantine)、甚至禁運(Embargo)。

TPP的重要性

香港傳媒之目光狹隘,當國際發生微妙而重大的變化,還在報導消防失德風化案件。TPP是何等重要? TPP的經濟組合,佔全球經濟產值百分之四十,當這個組合達成經貿共識,建立全新高質素的經濟秩序,在做生意賺錢之餘,也同時要求成員國重視人權、環保等西方普世價值。美國總統奧巴馬於談判達成後表示:「世界經濟秩序,不能讓中國這些國家主導。」

這句說話道出一切,就是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聲稱會遵守世貿規格,降低大部分商品的關稅,打開自由貿易之門。可是,大家從電視新聞常常聽到,中美貿易經常出現磨擦,互相指責對方違反世貿協定,甚至向對方,例如汽車輪軚實施懲罰性關稅。一些外國資金或公司無法公平競逐中國市場,例如Facebook、Google等。中國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指責侵犯版權,生產過程中剝削勞工人權等,都令世貿組織這個國際監督機構無顏自容。可見,美國08年開始「重返亞太」,拉攏泛太平洋國家另組經濟版圖,其心思顯然易見。

TTIP是下一個目標

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簡單說就是「歐美系列 」,也釀釀談判共識。TTIP的條款和TPP當然有差別,但是其中心思想一樣,促進高質素自由貿易。試想想,若TPP和TTIP再整合,其版圖規模相當於現在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但排斥了中俄、中東等國。如此一來,就廢了WTO的武功之餘,也是美國拉大隊起身走場的經濟計策。

當然,不少勞工團體會反對國際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大趨勢,因為某些勞工職位將會流失至其他比較優勢國家。

但好笑的是,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夢」、「一帶一路」的構想時,美國已經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東西兩岸劃好地盤,奧巴馬即便向習近平打臉了。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YY攻略之 反間計

這幾天幾乎所有90後都討論「YY Lam挖角案」,YY Lam在Facebook說:「我相信,我有能力養活我和我的家人。多五千萬、八千萬,於我無別。」媒體以及一些行家說:「現代教育好柒,人地唔要佢啲錢。」但內情是否如此? 到底這篇「致林溢欣的公開信」鴻文是禮賢下士,抑或別有用心呢?

只要熟讀歷史,用博奕心態細心觀察,就會知道。

《三國演義》有一段小故事叫「蔣幹傳書」。赤壁大戰前夕,曹操一位幕僚名叫蔣幹,被派往江東試探周瑜軍營虛實。蔣幹和周瑜是同窗,老朋友一見如故,同床就寢。蔣幹在周瑜酩酊大醉是偷看東吳軍情,驚見周瑜和曹軍水師蔡瑁私通勾結,相約大戰起時倒戈,追殺曹操。曹操得之後當眾將蔡瑁斬首。

真心挖角,一定會不動聲色,因為到最後一刻仍可能有變數,談判必須善於藏鋒。好像現代教育這般發公開信,恐怕是連消帶打的手段,離間YY Lam和遵理賓主關係,添上一股疑雲。廣告另一用處,公開信中表示,「教育機構(遵理)之收益高度集中於單一導師身上」。如可向全港投資發出一個訊息:我現代教育是補習界盟主,區區八千萬不足為奇。相反,遵理的行為,是將所有雞蛋放於同一個籃子裏,如此的投資,會令投資放心嗎? 高調說出這個數據,遵理的投資者不就卻步嗎?

此外,香港學生出名善忘。三個月前,現代教育突然宣佈,中文補習天王蕭源強勢加盟,並在廣告刊登的即日開始接受新學期的報名申請。此舉令對家英皇教育顯得後知後覺,表現震驚,先進發聲明也甚為狼狽。這就是真挖角,必定殺個措手不及。現代教育已經一個蕭源,何需多一個林溢欣? 英皇娛樂已有一個容祖兒,豈會再重金禮聘楊千嬅,自己搶自己生意? 買都買張敬軒分散投資吧! 如果林溢欣真的跳船,那麼蕭源的面子應該放在何處? 蕭源是真挖角,林溢欣係偽求才,一比較之下,動機就表露無遺。




八千五百萬買一個老師,這一句說話如成真,結果是貶師多過褒師,十分絕情。但從此,YY Lam的議價能力又看高一線了。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YY攻略之 寡頭壟斷Oligopoly


香港補習集團遵理教育正在計劃上市,遭主要對手現代教育向其「財神」林溢欣老師發公開信,提出四點誘因:

1. 四年合約
2. 頂級名師最高分賬65%
3. 每年100萬廣告及宣傳費資助
4. 3000萬元簽約誠意金。
 此公開信招致林溢欣簡短回應
相片來源:林溢欣Facebook
這次補習市場的爾虞我詐,令全行補習界、教育界高度關注。這封公開信可以證實,補習市場現正進入白熱化的競爭模式。身為補習界一份子,人微言輕,但事件中不難看箇中暗藏高段博奕、公關技倆,可謂各行其是,各為其主;其市場行為也可用DSE Economics解釋。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查理分析】2015 DSE ECON II #1

學生從考評局買回的試卷終於到手。查理細心翻查2015年的試題,尤其是卷二,不難發現考試局在ECON的出題手法漸趨A-Level化。以往CE常見的簡單問法,相信在2016打後的每一屆都會買少見少。取而代之,一些議論題、非畫圖題等等,將會成為新常態。

除此之外,一些本來CE接受的標準答案,在DSE一般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但在2014、15年起,考評局提供的Marking Scheme逐漸由A-Level的答法取代。

以下是2015年的典型個案:

More and more famous universities offe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 to students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for systematic learning.
(a) Mos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 MOOC can be assessed online by anyone free of charge. Explain whether these materials are 
(i) free goods; (2 marks)
(ii) public goods. (3 marks)
(i)問MOOC是否free goods並試論之;(ii)問MOOC是否public goods並試論之。

(i)問法相當正路,答案當然不是free goods,而是economic goods。標準答法都是先答否,然後解釋。例如:
Teaching materials in MOOC are not free goods
because more of them are preferred.

這題非常沒有懸念,反而(ii)就出奇地給予3分作答。

一件物品是否public goods,在很多教科書、坊間筆記都沿用"rival in consumption" 和"excludable"來分辨private goods和public goods。可惜,ECON在A-Level化的進程中,這些答案難以成立。參考A-Level ECON的Marking Scheme,(ii)的答法應該為:
Teaching materials in MOOC are public goods
because there is no extra cost in serving extra customers./
because the materials can be concurrently used by every student./
because the consumption of one will not reduce the availability to others.

只有這兩套正統答法,才站得住腳,萬無一失。答"non-rival in consumption/non-excludable"者,最多只給1分。(已證實)
如果你們的學校還在「依書直說」,你們真是悲哀 :(

Blogger 初體驗


Charlie我在香港科大經濟系畢業,閒時教授高中ECON為樂。今天開始學習寫Blog做Blogger,因為我知道教ECON的路途不能長久,所以我希望在這個黃金十年,不斷寫,不斷。將來回頭看,這也算是我一點點學術成就。


希望各位多多指教,攻讀 ECON,教授 ECON,是我一生的福氣。